信息公开
法规与制度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工作流程图
信息公开申请表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领导小组
信息公开办公室
信息公开监督办公室
信息公开意见箱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您现在的位置: 信息公开 基本信息 教代会 正文

延边大学第十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六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行政工作报告
2019年03月05日 阅读次数:

抢抓发展机遇  凝聚发展合力

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和“双特色”建设

——在延边大学第十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金  雄

2019年1月1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委托,向第十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报告2018年行政工作,并提出2019年学校整体工作要求和主要任务,请各位代表审议。

 

2018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描绘新时代宏伟蓝图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和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奋战之年。一年来,全校师生员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和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新时代全国、全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创新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加快内涵建设,聚力改革创新,顺利完成教代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凝聚了改革发展共识,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一、坚持内涵发展,一流学科建设迈出新步伐

——抢抓机遇实现平台跨越。依托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和地缘优势,通过积极沟通协商,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签署《共建延边大学协议书》,双方将在跨文化素质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建设、一流学科和智库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给予学校更多政策扶持,为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

——学科建设实现整体提升。“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国家“111计划”,成为我校首个国家创新引智基地。外国语言文学、临床医学2个学科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A类”;世界史学科入选“一流学科B类”;民族学、物理学、基础医学、药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6个学科入选“优势特色A类”;法学、理论经济学、畜牧学、工商管理4个学科入选“优势特色B类” 建设名单。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出台《延边大学培育交叉学科学位点的实施方案》,拟建朝鲜韩国学、生物功能分子学等 4个新兴交叉学科,其中区域生态安全与绿色文化、民族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吉林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名单。稳步推进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组织召开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总结会议,完成31个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和2个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

——改革驱动实现机制创新。按照“政策倾斜、优先配置、自助管理、目标考核”原则,对一流学科建设实施“特区制”,制定出台《延边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特区制”实施意见》《延边大学世界一流学科杰出人才岗位设置与聘任办法》《延边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科研奖励暂行办法(外国语言文学)》《延边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新政策。科研立项一流学科建设项目85项。设立朝鲜—满通古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相关学科聚集效应。

二、坚持以本为本,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跃升

——人才培养方向、路径更加明晰。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教四十条”和《吉林特色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制定出台《延边大学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3)》,从强化思政教育、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构建一流本科教育支撑体系等六大方面提出28条措施,为学校未来5年本科教学指明了方向。积极开展2019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召开《2019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解读会及审议会,围绕“彰显办学特色与优势、扩大大类招生与培养、凸显个性化培养、注重综合素质提升”,确定“三时段一贯通”人才培养路径,着力对课程体系结构、学分分配、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优化规范,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进行综合改革。

——专业、课程建设稳步加强。全力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积极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汉语言、历史学、物理学、化学、动物科学、朝鲜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朝鲜语、临床医学、药学等10个专业入选省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建设名单,电子信息工程、小学教育、工商管理等3个专业入选B类建设名单;中医学、药学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现场认证;撤销1个专业,对3个专业实施停招或减招;获批建立物流管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个专业并正式招生;以招标的形式立项建设大学外语多元化课程体系建设和评价机制研究与实践等9个专业项目。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布局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获批吉林省2018年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A类建设课程1个、B类建设课程2个;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8个,校级优秀课程17个;引进2门通识教育必修课课程考核,40门其他高校优质混合式互播课程资源。

——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稳步增进。优化师资培养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和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考核力度,派96名教职工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研修;开放沉浸式互播教室和虚拟演播室,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在线管理系统,强化教学研究与指导,获国家级、省级各类教学竞赛奖项11项。获准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一般课题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教学成果奖20项,获奖数为历年最高;获吉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34项,吉林省教育科学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10项,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37项,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五届优秀高教科研成果奖11项。

——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工作稳步提升完善创业、就业服务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融入育人工作各个环节,成功申报“吉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吉林省高等院校工程创新训练中心;获批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改革示范课程3个;落成使用“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及大学科技园场地;完成创业孵化园“前店后厂”模式整体设计,进一步满足了科创、商创、文创等创业团队需求。举办各类型招聘会78场,本科生年终就业率达75.34%,研究生年终就业率达61.3%。

——研究生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深入实施《延边大学关于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加强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聘任研究生导师495人;强化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推进公共外语课程分层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和授课方法,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选派20名硕士研究生赴南开大学交流学习;积极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35项,省级学科竞赛奖66项。

——珲春校区建设稳步发展。深入拓展学校办学格局,统筹校部区和珲春校区的办学资源,持续完善专业设置,增设地理科学、旅游管理等8个本科专业,累计招收来自全国9个省份1347名学生;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与延吉市和珲春市两所职业高中签订“3+2”中高职联合培养协议;加快校区发展国际化进程,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国家高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积极探索专科生“3+2”和“2+1+2”等联合培养模式。

三、坚持引育并举,人才队伍建设达到新高度

——人才引进力度显著突破。围绕一流学科建设需求,大力加强高端人才引育力度,着力构筑人才队伍高地,聘任著名少数民族语言学家朝克等13名世界一流学科杰出人才,其中特聘教授(在编)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各1名,杰出人才2名,特聘教授(非在编)2名,讲座教授7名;聘任1名“高端人才梯队培育岗位”人员;聘请11位海外学术大师及学术骨干为国家创新引智基地兼职硕士导师,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师资队伍建设显著增强。合理调控教职工人员结构,公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87名,其中国内外博士35名,较2017年增加20名;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8名,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0名;首次赴日本、韩国参加吉林省海外人才招聘会,与6名博士签订来校任教协议书;1名教师首次入选国家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1名教师获选201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名教授工作室获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首批名师工作室;2名教授被教育部聘为教师教育专业认证专家。

——人事制度改革显著深化。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通过优秀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聘任教授5名、副教授2名。加强岗位聘用管理,开展第二轮岗位晋级与聘用工作,首次实施五级及以下非领导管理岗位职员制聘用改革,晋级专业技术人员471人、工勤技能人员15人,晋升六、七、八级职员94人,有力推进了学校工作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四、坚持协同创新,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迈上新台阶

——科学研究活力持续增强。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体制,科研成果产出质量、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新立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99项,科研总经费达5,361万余元(新立项目经费4,507万元),与2017年基本持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其中获重点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成为省属高校首个获批的优青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其中获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艺术学项目3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5项,外译项目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之首;获省部级项目55项、地厅级项目142项、国内外合作项目40项;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2项,教育部项目立项2项,其中1项为民族教育研究重大课题;首次获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单列学科项目1项。科研成果产出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26项;发表论文1,900余篇,其中A&HCI、SSCI、CSSCI论文114篇,国外核心期刊论文76篇,SCI、EI、ISTP论文390篇(其中,SCI一区24篇,SCI二区70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教材89部;申请专利32项。

——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提质。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展示对接,70项成果参加“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其中“双肌性状猪的生产”获大会路演殊荣,“复杂样品组分分离仪”获大会优秀项目展示奖;“治疗癫痫病专利项目”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获临床批件,成为我省近年来唯一1类新药项目。全年转化成果18项,转化效益391.5万元。

——科研平台与创新团队持续升级。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高端平台和创新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学校首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保护生态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建立科技厅“吉林省过敏性疾病重点实验室”;获批3个吉林省院士工作站;与云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西藏大学等高校结成“中国边疆地区民族调查研究联盟”(CBER);立项建设慢行心理压力性心血管—骨骼肌病分子治疗”“中国朝鲜族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设计与研发”等7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校地校企合作持续拓展。完善“双向互动、优势互补”机制,加强校地校企精准对接,选派5名干部到地方挂职,开展新药开发、功能食品研发、民族医药产品研发等校地校企合作项目49项;获批省教育厅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立项“延边州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58项;完成面向基础教育的“国培”“省培”项目6项;召开“图们江论坛2018”——“汪清论坛”政产学圆桌会议。

——社会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升社会服务层次和水平,学校入选吉林省首批文旅驿站;朝鲜韩国研究中心进入CTTI高校百强智库A级榜单承接中联部委托研究项目2项,向各级政府承报咨询报告60余份,部分报告得到国家有关部委采纳开发“汉朝法律对应检索”系统;附属医院获批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为结对帮扶受援地引进项目9项,引进资金160万元,帮助受援对象增收615.6万元。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入户慰问300余人次,帮助引进产业项目2项,产业项目覆盖贫困户比例达60%。

五、坚持开放办学,对外合作交流开创新局面

——国际教育交流更加多元。积极拓展交流渠道,巩固加深与国外合作院校及机构的友好关系,国际教育交流呈现持续向好态势。与美国、法国、韩国及台湾地区的17所高校及科研院所新签署20项校际合作与交流协议;与韩国全北大学合作举办的食品科学工程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并于9月份招生;成功举办“第十届中韩大学校长论坛”“图们江论坛2018”“第七届长白山论坛”“第六届跨界民族论坛”“2018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朝鲜韩国学会议”“首届中韩学者圆桌会议”等各类国际、双边会议38次;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及外籍教师32名,名誉、客座、兼职教授 20名;招收来自26个国家的留学生195名,派出师生243名。

——国内交流合作更加开阔。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地方政府合作交流,在与南开大学深化对口支援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的合作伙伴,与吉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首次承办国家台湾事务办公室重点对台交流项目——“一带一路两岸大学生经济文化体验之旅”活动;接收、派遣29名台湾交换生,3名教师赴台交流学习。

——校友联系交流更加紧密。加强校友联系,拓展校友资源,出版发行第一本校友刊物《延大人》创刊号,成立延边大学四川校友会,完成北京校友会换届工作,举办“上海校友会成立20周年庆典”等活动。教育基金会全年接收各类捐赠47笔,总额607万余元,资助项目100笔,总额550万余元。

六、坚持立德树人,学生管理服务彰显新气象

——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等为契机,充分发挥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作用,积极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实行意识形态内审内巡和协调联动机制,大力加强抵御宗教渗透工作;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组建新时代传习所学生宣讲团,开展“学习筑梦”“青年大学习”行动,开设“学习课堂”“学习园地”;立项思政教学改革试点课程9门,确立专题思政选修课12个

——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不断加强。实施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工程,全面促进文化育人,着力打造“校庆活动月”“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社团文化节、寝室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其中民族美食节和“百团纳新”活动受到中国青年网、新华网等媒体的报道;获批2018年全国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建设单位,成为首批入选6所建设单位之一;强化学生科研意识,本科生国家级科研立项60项,省级140项;本科生科研结项349项,公开发表论文438篇;在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大学生竞赛和文体活动中获奖269项

 ——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深入。加强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组织第十二届“心文化”月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性格分析自我成长、团体沙盘等心理健康教育40余场、活动116场;心理咨询800多人次,心理危机干预13人次。

——学生奖助体系不断规范。切实做好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不断提升资助育人成效,共发放各类奖助学金46项、5,743万元;资助特困学生1,063人次、20万元;设立勤工助学岗位690个,发放勤工助学金226万元;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发放毕业生求职补贴196人次、20.51万元。

七、坚持管理创新,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成效

——70周年校庆工作全面启动。制定校庆筹备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原则及校庆主题,确定校庆筹备工作进度安排,设计六大类、16个项目;成立筹备工作委员会及校庆办公室,设立9个工作组,细化分解任务,明晰责任分工;发布1号校庆公告。

——内部治理结构日益优化。大力推进机构优化调整,撤并6个学院(学部),调整3个本科专业学院隶属关系,新组建3个学院,筹建1个学院,独立设置3个教学部门;撤销、合署、调整、设置19个党政管理部门、12个教学辅助及直属部门、5个研究机构;教学部门由原来的23个学院缩减至19个学院(不含国际研究生学院和国际教育院),党政管理部门由原来的25个缩减至19个。

——依法治校工作日益加强。充分发挥审计监察风险防控效能,重点对财务管理、招生、工程招标、采购、考试及教育收费加强监督,全年完成10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审计资金27,280万元,纠正违纪违规资金41万元。畅通学校领导与师生联系渠道,回复处理书记校长信箱47件,接待群众来访百余次。处理学校各类诉讼件6起,审查、起草合同41份,提出法律意见书16份,提供义务法律咨询300余次。处理各类案(事)件207起,清理各类“三乱”现象76 起。

——资源配置机制日益完善。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和信息化建设,做好新会计制度衔接,完成财务管理系统升级,争取中央财政、省财政、高教强省专项资金项目40项,争取资金11,933万元,偿还债务5,181万元,学校银行贷款降至1.62亿元,工程欠款降至408万元,全年实际收入92,290万元,比预算收入增加13,139万元。积极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消车辆32辆,保留16辆,节支率达27.74%。实行阳光采购,圆满完成13,436.588万元采购任务。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完成资产清查和实验室建设改造。规范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企业运营,做好校名商标专用权保护工作。

——校园基础建设日益改善。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经济管理学院楼、西部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北体育场93项各类工程管理维修及改造项目,共计2,667万元。合理解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朝汉文学院等部分教学单位办公空间配置问题。学校顺利通过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验收。

——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备。全面加强“校园卡系统”建设,完成校园网建设与运维服务外包项目招标,建立“线上一站式、线下一门式”服务模式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完成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和实验实训楼重点部位智能门禁系统建设,使用校园可视化智慧安防系统,实现对主要区域监控全覆盖,整改隐患300余处。调整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完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新引进Kiss、Nurimedia、威斯电子图书、歌德电子书借阅机系统等数据库及平台。完成《延边大学年鉴(2018)》编撰工作。校史馆进入试运营阶段,建成“朝鲜族传统饮食研发与体验基地”。

——民生保障水平日益提高。增加500余万元用于提高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协调地方政府争取50“人才公寓”,有力解决了我校引进高层次人才过渡周转用房问题;完成1539名教职工体检工作;去年教代会代表们分组讨论时提出的22个问题,已完成或正在推进17项;组织教职工运动会、各种球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进一步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开展帮扶解困和送温暖活动,全年组织走访慰问患病、贫困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370余人次。

各位代表,2018年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是上级党委和政府倾力支持的结果,是学校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更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全校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学校发展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方面,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不能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学过程还没有做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二是在领军人才、骨干人才的引进培育、师资队伍的质量方面,离一流学科和“双特色”建设的差距还较大;三是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未能充分调动学院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包容精神还不够强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勇于直面,不回避、不懈怠,重点聚焦、全力破解。

 

2019年行政工作要点

 

2019年行政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推进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延边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延边大学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3)》,全力做好70周年校庆工作,坚持创新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营造发展环境,有力推动学校一流学科和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强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科整体实力

——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统筹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制定2019年一流学科建设任务书,明确各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内容,通过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优化协调结构布局,有效集成和配置资源,高质量加快推进各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梳理建设成效,完成“双一流”绩效自评报告,接受国家“双一流”中期评估。

——全力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发挥一流学科和省特色高水平学科的带动牵引作用,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推进科教融合模式创新和跨学科协同创新,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学科体系。在“1158+”计划学科和第四轮学科评估进入前70%学科中,申报5-6个一流学科培育建设。

——全力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申报。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建校百年愿景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绩效导向,突出建设重点,科学编制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与思路、内容与任务、保障措施,进入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行列。

——全力推进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立项建设。用足用好支持政策,积极谋划学科发展思路,全面加强领军人才引进、国家级科研立项及获奖、高水平学术论文等方面的建设,创新模式,提升质量,努力引导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与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实现目标协同、落实协同、效果协同。

二、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优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推进《延边大学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3)》。完成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完善配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扩大大类招生,面向51个专业按15个大类进行招生。以教学研究立项和质量建设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制定实施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质量提升计划、辅修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提升计划、实验课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积极争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进通信工程专业申请专业认证,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师范类专业评估准备工作。开办文科创新班,着力培养具有延大特质的创新型、学术型人才,助推一流学科建设。扩大课程资源开发,试行开设高年级研讨类课程,分批分类完成校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依托在线课程共享中心建设2-5门混合式互播课程并推广到相关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翻转课堂和教学辅助平台,试运行教室可视化多功能管理平台。对标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健全教学基本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完善校、院两级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着力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积极争取研究生招生指标,改革招生计划配置办法,加大“申请-审核”和硕博连读比例,不断完善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启动2019年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培养环节监控和过程管理,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加大学位论文送审力度,随机抽取20%的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盲审形式进行评审。加大实践基地和案例教学建设力度,拓展研究生层次的国际联合培养的校际合作项目,不断满足研究生海外学习需求。

——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探索建立教学理念与技能、教学行为与实践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教学与培训新范式,开展精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新入职教师、在职教师、教师发展者等分层分类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教学改革,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引进课程、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指导能力与水平。

——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依托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整合地方政策、创业导师、创业资金等资源,构建完整的创业服务链。优化创新创业实践体系,遴选一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支持学生积极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催生更多更高层次创新创业成果。

——着力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探索继续教育从成人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转变新途径,通过共建、联盟等合作形式,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社区开展合作办学,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多样化学习需要,努力建设省内领先的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继续推进在线学习课程资源建设。优化校外函授站点布局,规范教学站点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着力推进珲春校区内涵建设。结合校区办学实际,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科学有序配置资源。根据校区发展规划,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2019年招生专业。加强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高校的联系,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开放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推动珲春校区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提升队伍建设成效

——聚力引育高端人才。精准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结合吉林省拟出台的“18条人才新政”配套制度,面向一流学科和“1158+”计划学科公开招聘高层次领军人才,面向急需发展学科(专业)公开招聘青年骨干人才。精准设置“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岗位,采取合作研究、短期聘用、讲座讲学、学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国内外高端才智。加强对引进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启动图们江学者奖励计划,精准做好高端人才的培育工作,完善选拔办法,明晰考核目标,优化培养措施,聚才引智助推学科专业发展。

——聚力引领教师成长发展。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大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稳定现有人才队伍,深入挖掘和精准支持校内优秀人才,畅通人才快速成长通道,鼓励青年英才脱颖而出。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搭建教师学习发展平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等制度,拓宽教师视野,提高实践能力。

——聚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强化职称评聘杠杆作用,建立规范有序的人员流转机制。贯彻落实《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规范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完善教师激励约束机制。坚持优劳优酬、优绩优酬导向,深化校内绩效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协议工资、结构工资、项目工资等并存的薪酬体系,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建立健全接纳人才、培育人才、保护人才的体制机制

——聚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研修项目、国家外国专家局出国研修项目、校级访问学者等平台和资源,深入实施教师境外研修计划,加大中青年教师、管理干部出国(境)学习交流选派力度,拓展教师和管理人员国际化视野,助推教育国际化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依托和打造多样化平台,广泛支持教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为更多教师提供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

四、持续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大力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政策导向,加强对重大、重点等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组织谋划,培育交叉研究方面的创新型成果。加强科研项目的督促检查,做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完成质量。认真落实新修订的科研奖励办法,完善项目组织、绩效奖励、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政策,推进分类分层评价机制改革构建以激励创新、注重质量、支撑学科建设发展为导向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层次和水平。

——大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及重大项目。全面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重大科技项目培育计划,加大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及重大项目培育力度,培育若干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若干个重大项目,实现国家级高端人才、重大项目的新突破,力争获得2-3项国家社科重点、重大项目,1-3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重大项目,6-10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大力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优化科研平台布局,做好科研平台的整合工作,推动相关研究领域协同创新。积极推进我校与中科院地理所、东北师范大学共建“湿地与生态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建设科技部“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力争将“肿瘤病理生物学实验室”提升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持续培育交叉学科创新团队,加强内涵建设,在外国语言文学、朝鲜半岛、民族问题等领域培育若干科研创新团队,力争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左右。

——大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积极探寻校地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新方法,构建校地校企合作常态机制。以“吉林省长吉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依托,深化“专家+基地+团队”科技服务模式,加强大学科技园内涵建设。对接产业转型需求,积极开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扩大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产学服务,提升学校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光昭村精准扶贫工作,确保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

五、全面深化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开放办学层次

——深化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借助一流学科、“111计划”——“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平台,以及长白山论坛、图们江论坛、跨界民族论坛等品牌学术会议,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大学交流合作,推动已签合作与交流协议落地见效。注重引进更多高端项目、创新人才、先进技术,共建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平台,提升合作层次与水平。拓展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加强与教育组织、大学联盟的联系,合理定位、选准伙伴、精准对接、取长补短,努力构建从日常交流、项目合作到全面战略合作的交流合作新格局,打造学院、科研院所国际交流合作特色品牌,不断提升对外合作交流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影响力。

——深化省部(委)共建工作。推动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延边大学协议》,积极对接国家民委和省相关部门,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和政策支持,务实高效推进重点建设内容,努力在人才培养、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申报、一流学科和智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南开大学对口支援学校工作。

——深化国际教育提质增效。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强化国外交流学习项目合作,完善联合培养、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双重学位等机制,扩大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规模,提高在校学生海外学习比例。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进一步做好孔子学院建设及汉语国际推广有关工作。全面落实《延边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管理规定》,制定招生、奖学金等配套管理办法,提高国际学生层次,优化生源结构,提升国际教育质量。

——深化校友联络与教育基金会工作。建立校友工作年会制度,筹备召开第三届校友代表大会。强化地方、学院、行业校友分会组织体系建设,筹建西南地区、苏杭地区、黑龙江地区校友会。打造校友文化,组织第六届校友文化节,组织好校友返校、校庆捐赠、杰出校友评选等活动。强化教育基金会内部治理,规范基金项目运行管理,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加强项目资源开发,谋划设立优秀教师卓越贡献奖励基金、科研奖励基金、校友基金等基金项目,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六、积极创新学生教育管理,进一步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以“延学笃行”平台、易班等为载体,创新推动网络思政,全力构建“互联网+学生工作”业态。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学习筑梦”“青年大学习”行动,进一步完善“学习课堂”和“学习园地”建设,进一步构建“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六位一体学习体系。继续打造“一院一特”校园文化品牌,以庆祝建国70周年、建校7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的协同育人作用。

——强化学生管理服务。探索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深入开展班团文化、社团文化和专业文化建设。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着力提升辅导员思想引领和带动示范能力,推进辅导员队伍“铸魂工程”“引路工程”。全面推进学生综合服务与应用管理系统建设和“六进六化”工作,提升管理服务育人水平。突出分层分类奖助导向,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建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应用。推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和“心文化月”活动,不断完善分级干预与预防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心理委员、同辈咨询员等队伍建设,强化学习研讨和案例督导,不断优化心理工作站及网络平台咨询服务,促进师生心理素质提升。

——强化毕业就业指导。积极推进就业指导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就业工作考核激励机制,突出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全员参与、长期关注、系统支持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结合新一轮培养方案改革,开设新的职业类选修课程并增加课时数,构建系统化、全程化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坚持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课堂与课下、生涯规划与专业培养相结合,优化就业指导模式,强化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七、全力做好校庆70周年工作,进一步提升师生幸福指数

——高标准筹划校庆整体工作。坚持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学术氛围、人文精神与优美环境相协调,务实、节俭与传承、创新相统一的原则,精心组织好70周年校庆各项活动,高质量举办校庆庆典大会,推广应用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开展好系列学校形象宣传项目,做好校史编纂、人物评传、成果展示、总结表彰、校史馆开馆等工作。组织开展并鼓励教学科研单位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和各类校友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挖掘历史积淀,弘扬延大精神,全面系统总结办学成就,传递延大声音,讲好延大故事,集聚改革发展新活力。

——全过程推动校园环境建设。以校庆为契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2,000万元推校区沥青路面、综合教学楼采暖、学生和教职工食堂地面塑胶、校园景观等维修改造,完成2560平方米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提升师生满意度。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做好理工实验实训教学楼工程评审、校区扩建工程不动产证办理等工作,完成近期校园规划部分项目立项。

——大力度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全力打造优质的后勤服务,做好水电管理、饮食、节能减排等各项工作,增强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实施管理信息化优化与提升项目、智能互联信息融合平台项目,稳步推进数字校园主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建设,优化行政审批和服务流程,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进程,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强数字化、自动化图书馆和特色数据库建设,推进研究室、研讨室等创意空间设计改造,开设文献检索课,不断优化“藏、借、阅、咨、育”一体化服务模式。扎实推进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三馆共建”,实施“人事档案数字化”和“新增档案电子化”,建立和完善档案数据库查借阅系统。

——全方位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努力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安排300万元用于教职工体检、150万元用于提高教职工午餐补贴,投入60余万元建设集健身、文体活动为一体的教职工健身中心,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生活、学习条件,提升师生员工幸福感。落实离退休老同志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丰富离退休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高度重视师生身心健康,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扎实做好生活困难职工帮扶、应急救护、健康教育等工作,提高服务师生水平。

八、切实强化办学条件支撑,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不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成立学校理事会。做好制度废、改、立工作,编制新版规章制度汇编。持续推进机构优化调整。全面落实校院两级管理,实施二级学院目标责任制考核。开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客观评价进展成效,总结提炼经验做法,深入剖析问题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建议,进一步强化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持续推动各项任务顺利实施,确保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切实做好依法治校工作。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和监督体系,加大制度执行与督查力度。做好学术委员会和各专门委员会换届工作,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弘扬优良学风、维护学术尊严、规范学术行为、提升学术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法律顾问制度,维护学校和师生员工合法权益。落实党务、校务和信息公开有关要求,畅通师生反映意见建议渠道,提升民主管理水平。

——扎实做好财务、审计、采购、资产管理等工作。认真落实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强化会计核算与部门预决算管理,健全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化解债务风险。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对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监督检查。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工程建设结算与决算审计等各项审计工作。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进一步健全仪器设备、公用房的合理分配和调剂机制,强化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监控。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增强采购单位对采购活动的参与权、管理权和责任意识。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清查统计和经营管理,推进对校名商标权保护与开发利用

——有力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实验室安全、食品安全、传染病预防、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强化责任意识,规范服务方式方法,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做好科技学院善后处理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2019年我们即将迎来建国70周年、建校70周年。在这大有可为的新起点,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抓省政府、国家民委共建的新机遇,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强力推进一流学科和“双特色”建设,奋力走好新时代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征程,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延边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