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法规与制度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工作流程图
信息公开申请表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领导小组
信息公开办公室
信息公开监督办公室
信息公开意见箱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您现在的位置: 信息公开 基本信息 教代会 正文

延边大学第十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学校行政工作报告
2021年01月11日 阅读次数:

承前启后  聚力前行

奋力开启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延边大学第十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金  雄

(2021年1月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委托,向第十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报告2020年行政工作,并提出2021年学校工作要求和主要任务,请各位代表审议。

 

2020年工作回顾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学校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蓝图、统筹推进“双一流”“双特色”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大考之年。这一年,全校师生员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本科教育中心地位,坚持创新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坚持把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守疫情防线,全力打好在线教学、网络育人攻坚战,有序恢复教学科研秩序,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转型升级,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双胜利。

一、建一流强内涵,学校综合实力更加彰显

——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积极推进一流学科杰出人才、一流本科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等重点项目,建设东北亚研究信息资料中心、东北亚文化经典传播中心。顺利完成“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数据填报和周期总结自评工作,得到校外专家组一致认可。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入前4%。

——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开展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年度评价、中期检查、期末验收及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专项评估,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A类。成立融合学院,做大做强交叉学科。整合学科资源参加第五轮学科评估,推动参评学科提质增效。

——科学编制“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严格对照“十三五”核心发展指标完成情况,科学编制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关键指标,制定重点任务和发展举措。

二、提水平强质量,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

——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召开本科教育工作大会,实施“三大工程、十项计划”2.0版。持续推动“三时段一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在校生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深入推进质量文化建设。获批教育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项目”。

——专业课程建设全面强化。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新增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对2个专业实施停招。临床医学和音乐学、汉语言文学两个师范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入选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个。择优推荐国家级一流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8个。申报省级一流课程4门,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

——教育教学能力和成果持续增进。严秀英、安丰存2名教授获2020年宝钢优秀教师奖,6名教师获吉林省第九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二届教学新秀奖。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立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省级教研课题等共70项

——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工作稳中有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入驻企业新增10家,获第六届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6项、银奖6项、铜奖4项。开展“云招聘”系列活动,开发科研助理岗位50个,全校初次就业率达77.73%

——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金哲俊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入选吉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开展学位授权点增列申报,参加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2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40项。

——继续教育稳步开展。2020年录取学生7506名,较去年增长10.5%。大力推进非学历教育,开展养老产业高级人才研修班等活动

——珲春校区有力发展。不断完善珲春校区管理体制。优化专业布局,珲春校区招生专业增加7个,完成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整体搬迁并有序做好经济管理学院搬迁工作。持续加强教学设施建设,环境科学专业等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学生规模已近4000人。

三、重结构强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人才引育力度持续加大。任世界一流学科杰出人才特聘研究员、“高端人才梯队培育岗位”人员、高端人才讲座教授3名,聘任第二批图们江学者16人。

——人才发展环境全面优化。修订《延边大学专业技术三级岗位竞聘标准》,通过优秀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聘任教授5名。实施“四个自主”评聘试点改革,自主聘任专业技术岗位19名。

——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完善。公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89名,其中国内外博士31名。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6名,现有在站人员11名。2名教师获吉林省创新创业人才资助,3名教师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四、谋突破强服务,科研创新能级蓄势跃升

——科研项目立项稳步增长。新立各级各类项目342项,科研总经费4696万余元。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其中面上项目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5项。“东北边疆民族地区跨境公共安全治理研究”等3个课题入选国家民委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族工作重大现实问题研究2020年度选题。

——科研平台建设优化升级。中韩经济合作研究院、东亚汉文学研究中心、郑律成音乐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启动东北寒区肉牛科技创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长白山天然药物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国延边黄牛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111计划”,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基地入选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高发肿瘤病理生物学实验室、朝药研究实验室入选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产出更加丰硕。全年发表论文1929篇,其中A&HCI、SSCI、CSSCI论文78篇,SCI、EI、ISTP论文424篇,国外核心期刊论文85篇。崔春植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崔善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Science Advances》发表3篇高水平论文,成宪武、林贞花教授入选全国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获国家民委奖项6个、省级科学技术奖6个、科研成果奖24项。

——社会服务水平有效提高。组建“吉林省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成立“延边康养人才培训基地”,州校立项合作项目20项,投入100万元购置光昭村米酒厂设备,开展国培、省培、州培及技术培训等70余场次。全年转化成果49项,转化效益961.31万元。

五、拓领域强合作,开放办学水平有力提高

——国际教育交流不断拓展。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日本长崎县各高校签署12项校际合作协议。举办“2020年东北亚大学校长论坛”。获批国家外国专家局6个引智项目和吉林省首批“外国专家读书角”授牌单位。招收来自24个国家的留学生277名

——国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加强与南开大学对口支援,与吉林外国语大学、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浙江数字内容研究院、梅河口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

——校友联系交流更加紧密。推进和规范地方校友会和学院校友会建设,成立吉林校友会,校友会现已发展至19个。充分发挥校友在捐资助学、就业工作等方面作用,接收各类捐赠56笔共1511余万元,资助项目147笔共1016余万元。

六、重协同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强化“三支队伍”建设,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组织观看“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制作《战“疫”中的中国制度和中国精神》《天使的力量》等视频,举办抗疫图片展。

——学风建设扎实推进。创作民族歌舞剧《郑律成》,举办“歌声中的历史”—郑律成作品音乐会,开展“与文明携手,向陋习告别”等活动。获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网络展示活动“最美团队”称号,16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吉林省十佳大学生”等称号。本科生国家级、省级科研立项106项、结项90项,发表论文105篇,获各级各类竞赛和文体活动奖200项。获评文化旅游部“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主题设计公益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助学帮扶有力加强。完善“大学工”体系,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在线咨询服务。1获全国民族院校(地区)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参与全国“心理委员工作蓝皮书(2020)”编制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0余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贷款)8500万余元。

七、抓治理强保障,管理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内部治理结构日益完善。修订《延边大学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延边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强化审计监督,全年审计资金131.5亿元。聚焦重点事项、重要工作开展督查督办,推动工作落实。回复书记校长信箱39件,处理各类诉讼件15起,全力维护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

——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完备。加快推进“校园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数字化图书、档案建设,开展学科、科研情报分析服务。出版社6个项目获民族文字出版资金资助。获批国家吉林民文出版基地。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SPF级动物实验室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

——条件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开展专项资金项目评审,获批中央、省财政专项资金156项14,813万元,偿还债务3,199万元,全年实际收入88,300万元。完成政府采购、零星采购10,520万余元,推进85家“空壳企业”注销和22类校名商标权续展注册。维修、改造建设项目103项。

——民生保障工作温暖人心。优化师生就餐环境,建成教职工活动中心并投入使用。全年组织教职工文体活动33次,走访慰问患病、贫困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108人次。

——校园安全环境更加稳定。全面构建“大安全大稳定”工作格局,持续开展防范校园贷等教育活动,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处理各类案(事)件73

八、筑防线强合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校园防控严抓细管。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学复课等工作,实施校园封闭式管理,建立“人盯人”管理体系,校园未出现疫情风险。组织全校党员抗疫捐款53.9万元,发放慰问金38.5万元,完成2838名毕业生物品邮寄。

——教育模式顺势创新。坚持“停课不停学”,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开设线上课程本科生2397门、开课率90%,研究生725门、开课率92.2%。推荐在线教学典型案例7个,评选研究生在线教学示范课程21门。

——师生助力抗疫行动。组建援鄂医疗队,选派附属医院4名医务人员赴武汉参加抗疫斗争,附属医院顺利完成8名患者救治工作,1373名志愿者和附属医院PCR检测人员投入到疫情防控,有力彰显了学校的责任和担当。

各位代表,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校上下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全校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国家新发展格局和高等教育新形势,学校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抢抓“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机遇,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谋划学校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人才引育、科研团队、学生发展等相关政策环境、激励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三是学科专业仍较传统,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优化整合速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快;四是加快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勇于面对、全力破解。

 

 

2021年工作要点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更是学校推动改革转型,开启各项事业发展新征程的关键之年。2021年学校行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彰显特色、放大优势,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扣“双一流”“双特色”建设目标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稳定,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提升质量,奋力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一、把握发展大势,做好“双一流”“双特色”谋篇布局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校院两级协调运行的决策规则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党委把方向、谋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以高质量党建领航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一流学科和“双特色”建设。深入分析“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进一步细化完善学科群建设,优化学科资源配置,带动相关学科发展,进一步提升一流学科建设成效。对标吉林省应用研究型高校分类评价指标,扎实推进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

——构建良好学科发展生态。按照“1158+”学科发展战略,推进学科分类建设和特色优势发展,加快构建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支持跨学科、多学科研究机构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发布《延边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做好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及学院规划协同推进,确保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和落实。开展第九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找准差距、精准发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实现新突破。

——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稳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持续理顺珲春校区管理体制,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激发学院办学活力。

二、突出质量为本,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

——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将2021年定为“本科教育质量年”,强力落实《延边大学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3)》,推进本科教育工作大会提出的“三大工程、十项计划”2.0版。加强学科专业有机融合,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全面推进国家、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工作,培育建设一流学科支撑专业、交叉学科融合专业、课程思政效果突出的专业,构建国家、省、校三级一流本科专业体系。制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全面打造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社会实践、虚拟仿真等一流课程。深化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改革,加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健全多元化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类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度打造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完善学业预警、中期分流淘汰机制,构建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认定暂行办法、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规定等制度。加大案例库培育和建设力度,争取3—5个教学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做好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力争2—3个专业学位类别进入全国前50%。

——大力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积极推行“集中面授+网络教学”的复合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历教育培养质量。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师资数据库、课程数据库和线上资源建设,探索共建模式推动社会公益类培训,打造一批非学历培训特色品牌项目,力争在小语种培训、AI人工智能和思政基地等培训项目上有所突破。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双重学位等机制,拓展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校际合作项目,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依托首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平台,培育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后备班学习或到国际组织实习,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和参与全球治理水平。设立校级留学生奖学金,优化留学生生源层次和结构。完善国际学生教育管理规定,促进来华留学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四个面向”,提升科学研究品质

——优化科研发展环境。积极推进项目管理、科研考核、绩效管理、成果转化等体制机制改革,修订完善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制定科研业绩分类评价办法,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探索长周期评价,引入同行专家评议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组织、策划、申报工作,加大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及重大重点项目培育力度。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整合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努力打造和培育国家级高层次创新平台和团队。加大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东北寒区肉牛科技创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长白山天然药物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保护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和中国延边黄牛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高端平台建设力度,加强与自然资源部第一、第二海洋研究所沟通协作,共同申报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加快产出一流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加强协同创新,提高科研经费总量,力争国家科学技术奖实现突破、立项国家项目70项左右;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外国语言文学、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医药等领域争取3—4项重大重点项目;争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2—3个,培育大的校级创新团队2—3个;发表国际三大文献检索SCI、EI、ISTP和CSSCI来源期刊论文550篇左右;力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以上。

——提升社会服务成效。聚焦乡村振兴、兴边富民行动等战略,依托大学科技园开展校企研对接,共建延边黄牛、药物成果、食品转化等校地校企联合平台。利用学校区位和学科优势,与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提升计划,共建技术转移联盟、技术需求平台,转化或转让一批科技成果,扶持一批科技型企业。启动“百名博士教授进企业社区”“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以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项目等为抓手,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激发人才活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不断深化职称评审、公开招聘、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等作为衡量人才发展的主要标准,强化团队考核等多元化考核评价。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提高教职工薪酬待遇。好第三轮全员岗位聘用工作,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一流学科和“双特色”建设需求,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力度,面向急需发展学科(专业)公开招聘青年骨干人才,柔性引进国内外高端才智。加强教师队伍成长环境建设,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和团队培育,分类分层加大各类人才的支持服务力度,强化访问学者、博士后等人才项目的引导策划培育,确保省级人才持续增加,国家级人才取得突破。

——提升教职工素质能力。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考核和负面清单制度,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注重选树和宣传优秀师德典型,严肃整治学术不端、师德失范行为,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选派15人左右到海外留学,选派200人10个科研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行考察学习,逐步探索构建多元化发展为导向的教职工培养培训体系,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五、深化对外合作,提高开放发展水平

——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建立教学、教辅部门及科研院所国际化考核指标,完善“统筹协调+项目策划+推动实施+过程管理”的国际化工作体系。拓展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实质性、战略性科研合作,推进举办线上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推动开展协同科技攻关。完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机制,妥善解决科技学院终止合作办学事宜

——深化国内全方位合作。大力加强与国家民委和省相关部门对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争取更多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交流,深化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促进高精尖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协同发展。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政策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对接等方面共谋发展,拓展办学空间,集聚办学资源。

——做优校友联络服务工作。构建学校、学院、地方校友会“三位一体”校友工作格局,打造“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卧龙腾飞创新创业校友讲堂”等校友活动品牌,推动校友与母校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深度合作。规范教育基金项目运行管理,构建校院两极筹资工作体系,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基金、“助梦起航”资助等项目,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六、完善工作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扎实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三全育人”工作过程监督和结果考核,加大特色经验和典型人物的宣传力度,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育人品牌,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学业规划教育等为抓手,持续加强优良学风建设,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五个认同”教育,不断优化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资助育人、学生公寓管理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拓展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融合促进,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活动和精品文艺项目,提升文化育人成效。

——全力推动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建立学校、学院、专业共建共享的就业市场建设模式,形成校、院、专业三级就业服务网络。继续实施“百城计划”,加强学校、政府、企业间的合作,促进毕业生多元化高质量就业。优化“智慧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定制“云课堂”、贴心开展“云服务”、联动推进“云招聘”,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稳定性,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实施“一生一策”帮扶制度,落实重点群体的精准化帮扶,全面构建全链条“大就业”工作共同体。

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发展保障效力

——毫不懈怠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落实上级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要求,不断压实防控责任,完善疫情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强化预算项目动态储备,开展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坚持厉行节约,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保障教学、科研日常运行。做好校本级财务收支、建设工程管理审计,探索内部控制评价审计常规化,推动审计监督全覆盖。

——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扩大网上协同办公系统应用,建成线下“一站式”服务大厅。加大国有资产和实验室管理标准化、智能化力度,规范招标采购流程,提高招标工作质量和水平。升级阅读空间,加大数字资源投入,提高特色馆藏资源利用率。做好建校初期档案抢救并数字化工作。

——持续改善办学基础条件。积极推进新文科师范教育综合实训楼、医学综合实验实训教学楼、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等项目的规划、论证、筹建工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提升师生幸福感。

——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尽最大努力增进民生福祉,推动教职工福利待遇与学校办学实力同步提升。教工食堂增设早餐服务,持续开放教职工活动中心。继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娱健身、兴趣小组活动,满足教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教职工服务和困难师生帮困互助工作,支持党外知识分子和工会、妇委会、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切实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

——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健全完善分析研判、群防群治、应急处置等机制加强学校安全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强化保密宣传和师生总体国家安全教育。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联动,着力推进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实验室安全等专项工作,做好重点领域、重点问题整治化解,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时代号角催人奋进。学校将在“十四五”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信念、凝心聚力,牢记使命、锐意进取,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意识和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责任担当,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奋力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谱写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而努力奋斗!

延边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