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一流 笃行实干
奋力推动学校高质量转型发展
——在延边大学第十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
第十七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4年1月13日)
校 长 蔡红星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委托,向第十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校推进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融入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双一流”“双特色”建设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内涵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理清发展思路,明晰发展目标,努力在求新、求变、求强中开启事业发展新征程。
1.铸牢主线意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统筹谋划学校转型发展新战略新举措。出台《中共延边大学委员会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学校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决定》,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党建领航筑基、铸魂育人提升、科研创新赋能、文化传承创新、战略对接服务”五大行动,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
2.科学谋篇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加快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全力加强外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先后邀请10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专家进校集中调研,完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工作。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前4%,临床医学、化学、药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研究制定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改革方案,与长春理工大学围绕加强工学学科专业建设开展合作对接,持续优化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专业布局,加大理工农医药类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为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3.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我们聚焦发展中深层次问题和关键环节,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内部治理结构。调整部分内设机构及职数,重组外国语学院,成立文学院,完善融合学院组织模式,推动学科交叉更加顺畅、专业设置更加科学、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推进事业发展关键指标学院年度考核奖励工作,落实6个学院奖励政策。加大对珲春校区的支持力度,出台关于持续支持珲春校区建设的意见,推动两校区办学质量同步提升。调整完善学校学术委员会组织架构,完成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有力营造学术立校、教授治学的浓厚氛围。
4.聚焦质量结构,全面提升师资水平。我们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存量提水平、增量优结构,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推进公开招聘改革,通过第三方招聘代理机构招聘行政、教辅、辅导员岗位人员,招聘博士研究生55人。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认定吉林省高层次人才97人,获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吉林省高层次人才省级特殊贡献专项奖励4人,聘任高端人才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荣誉教授3人,第五批“图们江学者”33人。获批新增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年来,我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内涵式发展,聚力高质量提升,努力在扬优势、补短板中增强发展新动能。
1.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制定2024年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实施本科专业结构优化与动态调整,对全校本科专业进行考核评估,停招专科生,完成4个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工作。推进高质量研究生教育,设立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组,获吉林省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4门、研究生工作站3个、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引导师生参与高水平教育教学竞赛,获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成果奖17项,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180余项。
2.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加强统筹布局,持续开展有格局、有组织、有学术引领力的科研。理顺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制定提升科研项目执行绩效实施办法等制度。对全校科研平台进行资源优化和有效整合,最大化发挥科研效益,获批吉林省延边黄牛种业创新中心、吉林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翻译跨学科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加强重大、重点项目培育,获批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项目45项。全年科研经费达8,420万元,同比增长8%。核心期刊收录论文803篇,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出版著作、教材43部,获准专利82项。
3.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主动对接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校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制定并全面实施服务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与延吉市人民政府、延边军分区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年转化科技成果53项,同比增长39%,培育水稻新品种“延大802”。获批设立7家“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发挥智库作用,向各级部门提交咨询报告60余篇,被采纳10余篇,其中部分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助力乡村振兴,连续三次获省直部门(单位)包保帮扶工作成效考评优秀等次。附属医院获批3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名省属第一。
4.学生工作提质增效。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1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典范、优秀案例17个,获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奖项10余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成立“五红”辅导员工作室,获吉林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培育单位,1人入选吉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加强志愿服务,选派16名学子参加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获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等省级以上荣誉34项。促进毕业生留吉创业就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新增入孵企业14家,毕业落实去向率86.35%,留省就业率53.95%,创近几年最好成绩。精准资助帮扶,发放各类奖助学金(贷款)9,598万元。
5.开放办学步伐加快。大力拓展行业资源、区域资源和校友资源,持续推进高水平国内外交流合作。积极向教育部申请加强部属高校对口支援学校的力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校际交流。举办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学在吉林—CSC学友会暨感知中国活动”。忠北大学“孔子学院”发展稳定,首次举办俄罗斯高校学生研修班。获批办理A类外国人才及相应居留许可资格,获国家级、省级人才类引智项目2个,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21人。凝聚校友力量,成立云南校友会,获评“吉林省优秀校友”1人。全年累计接受各类捐赠67笔,总计2,506万余元。通过公开招标形式完成国有商业银行对学校基本账户的招标工作,获得支持6,600万元,极大补充学校建设资金。
6.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制度体系,完成各类规章制度废除、修订和新立49项。及时解决师生诉求,处理回复书记校长信箱反映问题和意见建议84件、各类诉讼案件10余起。加强财务管理,发挥审计监督风险防控效能,争取中央财政、省财政专项资金项目26,500万元,预算收入123,774万元,审计经济责任、工程等资金66,981万元。维护校园平安稳定,建立校地联动机制,聘任11名公安民警为学校法治辅导员,妥善处理校园各类案件227起。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生员工福祉,在推动发展成果与师生普惠共享中汇聚发展新合力。
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奖金政策,安排预算外资金用于补缴2019—2022年社保资金3,337万元,补发2022年和2023年工资调整增量5,980万元,提高教职员工福利待遇。医学科研实训中心项目竣工验收,长白山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科创中心启动建设。统筹资源配置,解决文学院集中办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办学空间不足问题。“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对学校正门主干道路灯进行亮化提升。升级改造学校东门、逸夫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增设第二教职工餐厅,提高教职工餐饮质量。勤学楼圆融报告厅改造完成。开通不限量校园网套餐,为教职员工提供优质的校园网使用环境。在学生公寓门厅安装“放餐架”“快递架”,为学生提供便捷生活服务。
各位代表,学校2023年行政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校师生员工的拼搏进取,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认清学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对标“双一流”建设要求,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服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不够突出。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缺乏学科领军人物。三是制约学校发展瓶颈的深层次问题未能有效破解,管理体制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改革仍需深化。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勇于面对、全力破解。
2024年工作要点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学校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2024年学校行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学术立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内涵提升,聚力攻坚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设高端高质师资队伍、提升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能力等重点任务,着力加强治理体系结构、资源配置机制、服务保障体系等关键改革,奋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牢牢抓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个关键,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1.强化政治建设领航。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以“五红五优”党建引领工程为抓手,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好办学方向关、人才政治关、发展质量关。
2.把握主线要求育人。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研室,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建设民族团结专题课程资源库,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维度、全覆盖、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建设投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建设,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馆,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围绕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质量保障,着力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抓牢本科教育教学。坚持以培养拔尖创新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四新”建设,完善“五育并举”举措,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一体化建设,组织制定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做好工程教育认证和化学、历史学等专业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加强课程建设,打造专业类核心课程群,培育高水平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力争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加强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标准建设。积极开展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工作。完善教材管理配套制度,抓好教材编写和选用监管。健全完善教育教学相关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2.抓好审核评估迎评工作。启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迎评工作,制定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细化量化指标体系,全面总结本科教育教学成绩,系统检视短板和不足,聚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工作举措,建立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体系,为迎接2025年教育部审核评估奠定基础。
3.抓实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深化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学分置换机制,推进本硕课程体系贯通融合。优化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扩大直博、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招生比例,提高生源质量。持续扩大在校生赴海外交流学习机会,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水平。制定激励性政策,培育建设省级、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完善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能力。
三、优化学科专业布点,构建协同发展学科生态
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构建学科专业调整联动机制,逐步优化调整25%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实现理工农医药类学科专业数量不低于50%、学科专业与现代化创新产业体系匹配度达60%以上的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1.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坚持以一流学科为引领,对照“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价,持续推进一流学科“特区制”建设,加强学科间和学科群内部资源整合、平台共用、成果共享,做好“双一流”建设项目管理、动态监测、绩效自评等工作,争取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开展新一轮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遴选申报,力争一流学科A类、B类达到3—5个。持续推进现有ESI学科排名稳步提升和数量增长。以学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制定完善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系统推进学科建设规划落实落地。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推进省部级科研平台与相关学院的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平台与学科协同创新效能,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的人才双聘和联合培养、成果双向认可。
2.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学位点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将专项审核、合格评估、第三方评价等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有机结合,加大理工农医药类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增设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强力推进专业“瘦身”和分流,对10个专业进行停招,5个专业进行减招。拓展学位授权点布局,力争博士学位类别实现新的增长。
四、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紧密结合吉林省人才政策3.0,持续优化教师学缘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人才引育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人力资源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职工分类管理和聘用制度,扎实做好岗位设置聘用管理工作,建立“能上能下”的聘任机制和“能进能出”的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做好内设机构、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后人员分流工作。完善改进单位考核和绩效分配办法,进一步激发活力。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修订部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突出代表性成果评价,建立教师大数据平台,启动附属医院“双职称”评审试点工作。授权个别学院(学科)享受“人才特区”政策,结合学科发展自主制定队伍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全面下放人才引进、职称评审、考核评价、绩效分配等相关管理权限。
2.多措并举引才育才。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学校现有人才政策,积极引育学科领域内顶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力争引进聘任高层次人才30—40人。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水平教育教学团队与教学名师引育计划,开展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分类定级考核,壮大博士后队伍。细化落实高层次人才岗位设置和人员选聘工作,强化高层次人才工作考核力度,激励引导高层次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出创新性贡献。
3.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了解掌握教师思想动态,持续做好师德师风主题月等活动。严格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探索建立教师荣誉制度,加强师德师风考核,严肃整治学术不端、师德失范行为。积极选树先进典型,持续做好黄大年式好老师(团队)培育工作。
五、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助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深度融入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做好前瞻布局与科研模式创新;以人才梯队建设为基础,做好有组织科研落实推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做好有组织科研管理保障。
1.优化科研体制机制。探索科研管理的组织重构与职能优化,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能,全面提高科研总体规划、组织、策源、协调与管理能力,为有组织科研提供重要组织保障。强化学校内部优质科研资源的统筹整合,打通跨学科交流的组织壁垒,建立健全协同开展任务导向型研究的科研组织模式。加强与区域、行业企业的交流,通过外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为有组织科研提供方向及布局指引,强化资源共享,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成果研发及转化机制。建立健全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方法,构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全链条管理机制。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升级科研管理系统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2.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和创新团队建设,力争一批国家重大或重点项目、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培育跨学科科研团队。加快科研平台前瞻性、战略性布局,成立10个左右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平台中心和产业研究院,力争新增高层次科研平台2—6个。做好“东北寒区肉牛科技创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长白山天然药物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验收评估工作。
3.强化社会服务能力。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实施《延边大学服务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联合培养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加强科技资源校地共享、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积极加入吉林省高等研究院、医药、冰雪、肉牛等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以科技特派员和“三区项目”等为途径,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力争在区域经济、“一带一路”北向通道建设等领域产出具有影响力的成果。
六、深化拓展合作交流,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
坚持开放办学,推动形成多维融合、创新共赢的交流合作新机制,积极为学校建设发展赢得更多空间、资源和机遇。
1.巩固加深合作关系。认真落实省部共建“双一流”机制,加强与教育部、国家民委和省委省政府对接,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提升合作交流层次,加强与国内兄弟高校合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协同攻关,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强化与周边国家高校的合作交流,加快推进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阿列赫姆国立大学等校际协议签署并开展实质交流,建立与朝鲜罗津海运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学术交流渠道。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认证工作。建好“孔子学院”,积极在国际舞台弘扬中华文化、传递中国声音。
3.汇聚各界办学资源。加强校友资源扩展,成立贵州校友会,做好深圳、重庆校友会筹备工作,打造“卧龙腾飞创新创业校友讲堂”等品牌活动,推出“电子校友卡”,增进校友归属感。完善校院两级筹资工作体系,规范基金项目运行管理,拓展资金募集渠道。以75周年校庆为契机,重点联系合作单位,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广泛争取支持。
七、树牢学生为本理念,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坚持人本管理、人文关怀、人性化服务,一体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学业指导帮扶、就业创业、资助育人、心理育人等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1.创新思政育人模式。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夯实“十大育人体系”。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配齐建强思政教师队伍,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实效,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实践资源供给体系,建设“五室五站”公寓多元化功能区,推动领导干部深入社区、教师队伍常驻社区、学生自治组织覆盖社区。
2.强化学工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选聘管理机制,健全工作考核、岗位津贴、兼职聘用等制度体系,培育“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精品项目,提高辅导员岗位胜任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教育指导、咨询治疗、自助他助”为一体的心理咨询服务,构建心理工作新格局。强化精准帮扶,健全“6+N”资助机制,建立走访制度,推动帮扶模式由“保障型”向“发展型”拓展。
3.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促进更多毕业生留吉创业就业,建立覆盖学生在校发展全过程的生涯档案,做好就业“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深入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加强模拟招聘、企业参访、职业导师指导、技能培训和行业趋势分析,搭建就业平台、拓展就业岗位,实现毕业落实去向率和留省就业率双提升。
八、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内部治理效能
全面构建分工明确、协同配合、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内部管理系统化、协同化和精细化水平,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开展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监测,强化过程评估与指导。完善民主管理体系,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扩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妥善处理涉校诉讼、仲裁案件以及非诉法律纠纷,维护学校合法权益。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做实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和办学主体地位,最大程度激发“学院办大学”的力量和活力。持续推进事业发展关键指标学院年度考核奖励工作。统筹“一校两翼”办学格局,提升珲春校区办学质量。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规范出版社管理,提高学报等刊物质量和出版效益。加强附属医院管理,提升附属医院医教研水平。
3.强化内控资源统筹。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强财务开源增收,严控和压减非刚性、非重点的一般性项目支出,谋划好资金合理投向空间,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加强项目库管理,切实提升项目经费使用效益。强化基础审计,抓好重点审计,建立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规范采购招标程序,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能。
九、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激发师生干事创业热情
坚持以师生为本,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积极为师生谋福利、解难事、办实事,切实提高师生员工幸福感和满意度。
1.增进师生员工福祉。开展精细化服务,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质量,满足师生多元化服务需求。做好民生实事,升级改造公寓门窗、采暖系统等基础设施,稳步推进长白山区域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科创中心等建设项目。丰富教职工文体生活,打造集思想引领、休闲交流、服务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教职工之家”,打造一批职工品牌文化活动。加强智慧图书馆、档案馆建设,积极推进“馆院共建”等工作。加大对困难教职工帮扶力度,加强对离退休人员关心关爱,做好慰问走访、福利发放等工作。
2.维护校园平安稳定。加强信息化建设,升级网络安全体系,保障信息数据安全。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意识形态、消防、交通、实验室、食品等安全管理,升级改造学校视频监控系统,持续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健全完善安全稳定预警联动机制,提高网络舆情等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和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各位代表、同志们,目标已经确立,蓝图已经绘就。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使命在肩、重任在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统一的行动,自信自强、笃行实干,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