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法规与制度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工作流程图
信息公开申请表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领导小组
信息公开办公室
信息公开监督办公室
信息公开意见箱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您现在的位置: 信息公开 基本信息 教代会 正文

延边大学第十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学校行政工作报告
2023年03月02日 阅读次数:

凝心聚力谋发展 踔厉奋发创一流

彰显新时代“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新作为

——在延边大学第十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

2023227日)

校 长 蔡红星

 

各位代表,同志们:

延边大学第十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是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现在,我受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委托,向大会报告2022年行政工作,并提出2023年学校行政主要工作任务,请各位代表审议。

 

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极不平凡,注定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科学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一年来,全校各族师生员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双一流”“双特色”建设目标,稳步推进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一年来,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统筹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特色创一流,学科整体实力稳步增强。强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发布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完成2021年度“双一流”监测数据填报,组建以一流学科为引领的10个跨学院学科大研究团队,建设东北亚研究大数据中心,推进《东亚治理研究》英文期刊创建。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四新”建设,开展学位授权点调整工作,申请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2个硕士一级学科调整为1个一级学科,将1个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调整为4个,申请获批朝鲜半岛研究博士二级交叉学科。临床医学、药理毒理学、化学等三个学科入选ESI1%学科。推动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完成中期自评检查、分类评价大数据平台填报等工作,有力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二是立德树人抓根本,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深入实施“三大工程十项计划”2.0版,获批8个国家级、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校企合作办学专业1个,完成小学教育和心理学专业二级认证,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引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100门。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新建课程思政示范课53门。加强教材使用和管理,修订教材管理办法,立项本科“十四五”规划教材29部、自编教材15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2项、(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省级教改重点课题10项、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在线教学课程省督导评价结果为“优秀”。推进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优化招生选拔机制,构建“一主线三维度”人才培养模式,获吉林省首批专业学位教学案例4项,省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45篇,各类国家级、省级奖项92项。继续教育招生人数创历史新高。

三是引育并举优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聘任第四批“图们江学者”21人、“世界一流学科杰出人才”9人、“荣誉教授”3人,双聘教授、荣誉编审各1人,遴选“图们江学者”预约培养人选23人,3名教授被评为吉林省第十七批享受政府津贴专家,陈芬儿院士获吉林省用人主体单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补贴项目。通过上调考核绩效标准、新增学院专技型责任绩效等方式,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改革,绩效工资分配持续增长。制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新标准,落实“四个自主”评聘试点改革,完成第三轮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公开招聘博士41名,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名。

四是创新驱动提质效,科学研究能级量质齐升。优化科研管理机制,新立各级各类项目338项,科研总经费达7,795万元。获国家社科基金、自然基金项目4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获省部级项目153项、地厅级项目13项、三区人才项目14项、西部项目7项。获吉林省科学技术奖9项。全年发表论文1277篇,其中CSSCI/SCI/EI收录891篇,成宪武、王洪福等教授团队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教材12部,获准专利91项。获批首个“农业农村部延边特色高品质牛肉精深加工创新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新增“东北亚语言认知与信息处理”吉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朝鲜韩国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评估。

五是以生为本强协同,“三全育人”成效有力提升。构建“六级三包”机制,健全完善“大学工”“智慧学工”体系。深入推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学伴+”网络助学行动,选派13名学子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获国家、省级“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优秀团队、优秀品牌项目等荣誉。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设置就业工作专项奖励,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83.45%,获全省就业工作一等荣誉称号,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省级评估中获评优秀。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获“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奖项109项。完善资助体系,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助学贷款9,824万元。

六是精准对接重融合,社会服务能力深入拓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向各级政府呈送咨询报告30余篇,被采纳10余份。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在中央歌剧院成功上演。加入全省高校现代肉牛、农业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保(新能源)产业学院建设协作体,成立“延边黄牛产业学院”,组建秸秆变肉工程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创新团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吉林省高校技术转移联盟网站、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平台各1个、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基地5个,获批吉林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首批试点单位,全年转化成果40项,收益1,248万元。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选派6名驻村干部,帮助销售“御粮田”大米等特色农产品累计100多万元,在全省包保帮扶贫困工作成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附属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进入前20%,位居A级序列。

七是交流合作拓领域,开放办学步伐坚定不移。巩固拓展合作交流渠道,启动与南开大学新一轮对口支援,完成支援高校定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指标申报工作。筹建东北亚地方高校联盟。加强中外合作办学,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教学计划均达到教育部规定要求。新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人才类引智项目各1个,引进高层次短期外国专家19人。充分汇聚校友资源,拓展捐资助学渠道,全年累计获资助、捐赠110笔,总计3,571万元。

八是深化改革促发展,内部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稳步推进“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任务落实。优化珲春校区“一校两翼”办学格局,加强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校生规模稳步增长。坚持依法治校,修订《延边大学章程》并报省教育厅审核。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开展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申报工作,制定事业发展关键指标学院年度考核奖励实施方案,签订学院年度目标任务书,推进改革任务落实落细。加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组织论证、评审项目38项,预算资金12,151万元。发挥审计监督风险防控效能,全年审计资金2,834万元,增收节支178万元。聚焦重点事项、重要工作开展督查督办,办理书记校长信箱信件90件,处理各类诉讼件10起,有力维护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

九是服务师生增福祉,总体办学条件优化升级。加强财务管理,争取中央财政、省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共6127,330万元,全年预算收入105,894万元。完善校园基础设施,投入2,679万元用于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完成“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医学科研实训中心封顶、长白山区域生物资源与利用科创中心审批报备及前期准备工作。加强智慧校园建设,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合理调配办公用房,完成各级各类招标采购任务14,312万元。做好校名商标管理,续展22类商标,扩大校名商标覆盖面。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整改各类安全隐患212项,处理各类案(事)件135起,有力保障校园平安稳定。

各位代表、同志们,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全校师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各自岗位上无怨无悔、执着坚守。在这段艰辛而难忘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驻校办公136天教职员工舍小家、顾大家的勇毅担当,看到了居家办公教师线上教学、志愿服务的奉献身影,看到了广大校友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爱校情怀,看到了延大学子听从指挥、能打硬仗的青春风采。全体延大人不畏艰苦、不讲条件,在非常之时有非常之为、尽非常之力,用实际行动向社会展示了延大速度,彰显了延大力量,凝聚起了延大人无畏前行的强大合力。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衷心的感谢!向每一位为疫情防控作出努力的延大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大战大考仍在继续,前进步伐不能停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紧迫而繁重的一流学科建设任务以及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学校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如“双一流”建设中工作协同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益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仍不能满足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增强等。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在应对挑战、攻坚克难中不断探索新路径、激发新动能,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勃发新气象、开创新局面。

 

2023年工作要点

 

党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2023年学校行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以深化综合改革为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学术立校、特色兴校、创新驱动等发展战略,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全面凝聚建设一流学科和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奋进力量。

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一流目标,筑牢事业发展基础

加快一流学科建设。立足学科发展规律,持续加强优势学科和潜力学科支持力度,对标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揭榜挂帅、倒排工期,强力推进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整改、“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价,坚决打赢这场只能赢不能输、只能进不能退的硬仗。积极做好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首轮评估验收,力争新一轮省特色高水平学科遴选中,外国语言文学、临床医学、世界史、民族学、化学、药学、物理学进入一流学科行列。

推进学科优化调整。强化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分析运用,稳定学术学位授权学科,申请增设1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1个博士交叉学科,撤销23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学科。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类别建设,申请增设2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力争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实现零的突破

二、培养一流人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夯实本科教育基础。按照教育部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求,超前谋划,出台工作实施方案。优化专业调整,建立专业结构优化与动态调整指标体系,实施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全力做好师范类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加大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力度,实施国家、省、校三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培育计划,力争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4门,省级610门,新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引进优质在线课程100门。推进教师“提质培优”计划,打造教学指导专家团队13个,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印发实施新版研究生培养方案,健全招生指标动态调节机制,完善直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贯通等培养模式,扩大招生比例。强化分类培养,深化学术学位研究生多学科交叉培养和国际化培养模式改革,力争中外联合培养双学位研究生规模增加20%。加强专业学位示范性实践基地和教学案例建设,新增实践基地40个左右,争获5个省级优秀教学案例课题。推进导师队伍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开展“十佳导学团队”建设活动,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管办分离、师资遴选、专业设置等领域改革,严格规范校外教学点设置条件和程序,加强办学监管和质量监测。修订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明确“非脱产”办学形式,优化线上学习、线下面授、自主自学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打造一流师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面向新进教师、骨干教师、青年人才等分层分类开展师德师风培训、实践教育活动,做好师德典型事迹宣传,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健全师德荣誉表彰体系,培育选树国家级、省级“黄大年式好老师”(教师团队),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紧密结合吉林省人才政策3.0和一流学科建设需求,优化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才智。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大力推进“青年图们江学者”预约培养计划,进一步壮大博士后队伍。夯实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实施“千人百团培训计划”,遴选20个左右科研、教学、管理团队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展新一轮定编定岗,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与岗位配置,统筹推进教学科研、党政管理、服务保障队伍发展。推进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优化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完善有效的考核评价激励体系。深化职称评审评价体系改革,修订完善部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四、壮大一流科研,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加强有组织科研,推进科研管理机制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和科研组织模式变革。强化学术成果多元评价,探索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办法,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提升创新效能。

加强科研协同创新。有效整合汇聚优势资源,有组织地布局、申报与国家战略需要、学校特色发展相适应的集成攻关大项目、大平台。推动跨院系、跨学科联合协作,有组织地组建学校主导、专家领衔、骨干带头的科研团队,培育校内交叉融合科研团队。完善重大重点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高级别奖项培育和保障机制,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力争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国家部委级研发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高水平标志性著作实现新突破。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加强成果培育过程管理,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筹备建设“延边黄牛种业创新中心”,打造延黄牛民族特色品牌。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开展“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百名企业家进校园”活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提升计划,转化或转让一批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服务乡村项目,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稳步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大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力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五、谋求一流合作,扩大开放办学路径

拓深对外开放交流。加大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港澳台地区高校师生派出、学者互访、学术交流力度。加强国际组织建设,筹建东北亚地方高校联盟,推进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汉语培训中心和中朝经济合作中心建设。完善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双重学位机制,拓宽珲春校区专升本对接项目。拓展合作办学项目,完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终止事宜,争取新增12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优化留学生生源层次结构,建立国际学生校友数据库,开展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做好引智基地验收评审工作,实施“国际化引智创新示范基地培育计划”。

拓宽国内交流合作。加强与教育部、国家民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对接沟通,力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赢得更多办学资源和政策扶持。面向国家“四点一线一面”教育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化对口支援、对口合作等实质性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联系,积极探索社会资源参与办学的模式,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拓展优质办学资源。统筹延吉、珲春校区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协同发展。完善学校、学院、地区校友会“三位一体”校友工作格局,加强各地校友会建设,打造“卧龙腾飞创新创业校友讲堂”特色品牌。加强教育基金会筹资渠道、项目管理和体制建设,构建校、院、专业三级筹资工作体系,形成项目带动捐赠的工作格局。积极筹措争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助推学校建设发展。

六、加强一流育人,落好立德树人任务

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全面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加强网络思政,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力争建设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2门、省级34门,推广一批典型案例和优秀做法。

强化学生管理服务。积极探索学生工作新模式,深化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持续开展辅导员培训,举办辅导员能力大赛,建设试点型辅导员工作室、红色班级,逐步建立机制健全、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的辅导员理论研究与实践基地,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强化专业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学生工作人员协同育人机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不断增强育人合力。

做好创业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依托创新创业园、校地合作点、国防教育基地等扶持创业人才,引进创业项目或企业,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对接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集中走访。全面推广使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岗位信息共享。加强就业兜底帮扶,探索实行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构建协同推进、全员参与的就业保障机制。

七、强化一流管理,凝聚改革发展合力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落实教育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行动,按时按节点高质量推进学校综合改革重点领域改革建设任务。开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期自评,梳理、检视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情况和阶段性成果章程为统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并强化制度执行落实。完善学校学术委员会和学院教授委员会运行机制,形成统筹协调的学术治理体系。

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落实落细学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各项措施,进一步优化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总结学院目标管理实施成效,进一步完善事业发展关键指标学院年度考核奖励实施方案,充分激发学院干事创业积极性。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

八、创造一流环境,增进师生员工福祉

提高服务保障能力。树立“过紧日子、过好日子”思想,加强财务管理,实施“零基预算”,严控和压减非刚性、非重点的一般性项目支出。全覆盖推进审计监督,健全内控评价审计和经济活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国有资产和实验室管理,规范招标采购流程,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规范法律顾问制度,维护师生合法权益。

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规范数据治理,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平台集成和一网通办平台建设,启用线下“一站式”服务大厅。加快推进智慧图书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做好信息知识共享空间、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升级等建设项目。充分依托东北亚大数据信息平台,组建研发团队、整合数据资源,打造东北亚大数据特色品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持续推进民生实事工程,加强校园基础设施改造和美化亮化,升级改造泛海体育场、西部教学楼二层学术报告厅等基础设施,高质量推进医学科研实训中心、长白山区域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科创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师生工作学习条件,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和困难师生帮扶工作,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认真落实“乙类乙管”下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围绕“保健康、防重症”,最大程度保障师生健康。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保密教育,构建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保障机制,确保校园安全。

各位代表、同志们,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永不懈怠的使命担当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强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谱写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崭新篇章。

 

延边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邮政编码:133002